在“世界孤独症日”来临之际,一场以“爱入画,点亮星空”为主题的亲子扎染艺术活动于特教中心(家陪中心)三楼大音乐教室悄然展开。此次活动由长江路街道残联与青岛滨海学院特教中心共同举办。活动不仅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了一次沉浸式的艺术体验,更以非遗工艺为纽带,探索着特殊教育与社会融合的创新路径。
长江路街道残联理事长姜岳文,青岛滨海学院特教中心主任陈君燕、副主任张保国,孤独症儿童及家长,家陪中心特教教师,中国石油大学(华东)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志愿者,青岛滨海学院教育学部融合教育专业实习学生等100余人参与了此次活动。
活动现场,30余名特殊儿童在家长、助教老师及志愿者的陪伴下,专注地折叠、捆扎白布,小心翼翼地浸入彩色染料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艺术创作能够帮助孤独症儿童表达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情感和想法,而扎染过程中的触觉刺激和视觉变化,恰好契合了他们对感官体验的特殊需求。这些平日里常被贴上“孤僻”标签的孩子,此刻眼中闪烁着罕见的光彩,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们与手中的色彩。
艺术疗愈并非简单的技能训练,而是通过沉浸式体验帮助儿童建立自信,逐步打开与外界沟通的通道。家陪中心负责人刘娜娜表示:“长江路街道残联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扎染材料,让孩子们在创作中感受到色彩的流动与变化。扎染艺术的不可预测性与创造性,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情感表达空间。”与传统活动不同,此次扎染艺术体验活动在长江路街道残联的联动下,特别邀请了中国石油大学(华东)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志愿者辅助孤独症儿童进行创作。志愿者们提前学习了孤独症相关知识,以“真诚陪伴”为原则,尝试与孩子们建立平等互动。“最初我以为帮助这些孩子需要特殊的技巧,但这次活动让我明白,最重要的是真诚的陪伴和无条件的接纳。”一名志愿者分享道。
长江路街道残联理事长姜岳文表示:“此次活动是残联落实《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(2024—2028年)》的具体实践。我们不仅为中心的孤独症儿童提供材料支持,更通过长期联系特殊儿童家庭,精准对接他们的需求。”他透露,街道正探索“政府+高校+社会组织”的联动模式,旨在构建覆盖筛查、康复、教育的全链条支持体系。
尽管中国孤独症谱系障碍人群已超千万,但社会对这一群体的认知仍存在误区。许多人将孤独症等同于 “智力障碍”,却忽视了其谱系的多样性与特殊才能。正如活动中展示的扎染作品,每一块布料都独一无二,恰似每个孩子独特的思维方式。
青岛滨海学院特教中心主任陈君燕表示:“小龄孤独症儿童的干预需要科学系统的支持。我们的目标不是让他们‘适应’社会,而是创造一个包容差异的环境。”她提到,中心正在推进“影子老师”计划,通过专业培训支持孤独症儿童融入普通学校,这一模式已在多地试点并取得成效。
近年来,国家及地方政府密集出台政策,推动孤独症群体服务体系建设。中国残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《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(2024—2028年)》明确提出,用 5年时间完善康复服务网络、推进教康融合,并探索家庭财产信托等创新保障措施。方案强调,要将29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,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孤独症学生生均经费至7000元以上,并建立区域教育指导中心支持融合教育。
青岛滨海学院特教中心作为区域示范机构,已与多地残联合作开展师资培训与技术输出。陈君燕主任介绍:“我们的‘心智解读课程体系’通过长期实践,已形成独特的社交能力培养模式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,为孤独症群体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支持。”
活动尾声,30余幅扎染方巾化作“星空幕墙”悬挂展示。孩子们自主装裱作品,在特教教师引导下进行成果展示。一名家长哽咽表示:“这是孩子确诊后第一次主动拉我的手完成任务。蓝染绽开的瞬间,他眼中的光让我充满希望。”正如一块白布经过扎染后焕发出独特的光彩,当我们的社会学会欣赏和珍视每个人的差异时,我们才能创造出一个真正丰富多彩的世界。在这个世界里,没有所谓的“异常”,只有人类经验光谱上不同的色彩;没有需要被“矫正”的个体,只有等待被发现和培育的无限潜能。
当扎染的蓝在素白间晕开
我们终于读懂了星星的呢喃
那些折叠的褶皱里藏着宇宙的密码
捆扎的棉线是未说出口的牵挂
感谢所有温暖的手掌
托起这片星空下独特的绚烂
愿每个与众不同的灵魂
都能在包容的春风里舒展绽放
你看
那悬挂的扎染幕墙
不正是银河洒落人间的模样?
让我们继续用理解编织纽带
让爱成为照亮星河的月光